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行业动态

中国经济的五个关键问题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点击:1504      时间:2017-08-02

八月来了,七月走了!就在与我们挥手告别的七月里,我国上半年的经济数据陆续公布。每当重要经济数据公布的时间节点,总会有一些所谓的专家,用难以看懂的各种专业术语和缺乏权威性的论断,把人忽悠进“唱衰中国经济”的非理性思维怪圈之中。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经济的现状,这五个问题很关键:

  1. 民间和工业投资增长乏力吗?

  2. 中国经济出现拐点了?

  3. 养老金够不够用?

  4. 地方债风险有多大?

  5. 为什么有的企业感觉负担重?

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你会对中国经济有个“专业”的认识。

 

“民间和工业投资增长乏力”站不住脚

  1. 民间投资增速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差距,由去年的6.2个百分点收窄至1.4个百分点,说明民间投资信心未减弱,而是有所加强。

  2. 当前民间投资、工业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升,表明经济内生动力有所增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0605亿元,同比增8.6%,增速与1月份至5月份持平,但比去年同期放缓了0.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702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2%,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6%,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

从统计结果看,上半年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分别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个和4个百分点。部分观点认为,这表明当前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长乏力,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其实,与去年同期比,我国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处于明显回升态势。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虽然慢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明显快于去年同期2.8%的增速;民间投资增速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差距,也由去年的6.2个百分点收窄至1.4个百分点,这恰恰说明当前民间投资的信心没有减弱,而是有所加强。

民间投资增速的回升,一方面是由于“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推进,工业整体呈现供需向好、效益改善的运行态势,对企业投资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相关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一些限制性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改善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逐步增强。此外,有关部门加大了对PPP项目的资金支持及操作指导,并安排了7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地方开展PPP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了PPP项目更好地落地实施。

从工业投资看,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快于去年同期的4.2%的增速。同时,在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仍然占大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86809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和1月份至4月份分别提高0.4个和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0.4%,比去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不能因为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就认为二者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乃至GDP的增长。相反,当前民间投资、工业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表明经济内生动力有所增强。

进一步看,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的结构也在持续优化,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逐步积累。

在民间投资中,上半年工业民间投资增长5.1%,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行业民间投资增长20.1%,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提高2个百分点。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快速增长,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补短板、添后劲。

在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成为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制造业中技改投资39557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提高1.6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6.3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5.6%,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2%,成为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对于推动工业增长方式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工业投资增长的同时,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在2016年高耗能制造业投资持续下降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继续下降1%;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22.3%,比去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钢铁、有色行业投资分别下降11.9%和4.7%。

尽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加力增效,发挥了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但投资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如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仍呈下降态势、到位资金增速仍然偏低等。

下一阶段,仍然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合理有效投资;抓转型促升级,努力振兴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有效落实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更好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0605亿元,同比增8.6%,增速与1月份至5月份持平,但比去年同期放缓了0.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702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2%,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6%,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

从统计结果看,上半年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分别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个和4个百分点。部分观点认为,这表明当前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长乏力,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其实,与去年同期比,我国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处于明显回升态势。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虽然慢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明显快于去年同期2.8%的增速;民间投资增速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差距,也由去年的6.2个百分点收窄至1.4个百分点,这恰恰说明当前民间投资的信心没有减弱,而是有所加强。

民间投资增速的回升,一方面是由于“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推进,工业整体呈现供需向好、效益改善的运行态势,对企业投资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相关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一些限制性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改善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逐步增强。此外,有关部门加大了对PPP项目的资金支持及操作指导,并安排了7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地方开展PPP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了PPP项目更好地落地实施。

从工业投资看,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快于去年同期的4.2%的增速。同时,在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仍然占大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86809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和1月份至4月份分别提高0.4个和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0.4%,比去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不能因为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就认为二者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乃至GDP的增长。相反,当前民间投资、工业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表明经济内生动力有所增强。

进一步看,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的结构也在持续优化,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逐步积累。

在民间投资中,上半年工业民间投资增长5.1%,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行业民间投资增长20.1%,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提高2个百分点。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快速增长,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补短板、添后劲。

在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成为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制造业中技改投资39557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1月份至5月份提高1.6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6.3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5.6%,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2%,成为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对于推动工业增长方式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工业投资增长的同时,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在2016年高耗能制造业投资持续下降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继续下降1%;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22.3%,比去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钢铁、有色行业投资分别下降11.9%和4.7%。

尽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加力增效,发挥了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但投资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如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仍呈下降态势、到位资金增速仍然偏低等。

下一阶段,仍然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合理有效投资;抓转型促升级,努力振兴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有效落实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更好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中国经济拐点论”再次破产

  1.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稳定增长,唱衰中国的“经济拐点论”,在事实面前再次破产。

  2. 另一种“中国经济拐点论”也浮出水面,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触底反弹,此前预计的L形走势可能出现反转。对于这种乐观估计,同样应持谨慎态度。

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主要数据好于预期,经济增长稳定性明显增强。结合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积极表现综合分析,在大量事实面前,多年秉持唱衰中国的“经济拐点论”,再次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有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亟待化解,又面临许多新问题、新变化亟需应对。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受阻的大背景下,中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如果处置失当,经济增长失速是可能的。但可能出现的危险,并不能成为预测经济发展结果的必然论据,只能作为经济运行风险的重要提示,这是一个无须赘言的常识。近年来,大量出于公心的中外学者和新闻传媒,一再客观分析中国经济应对外部风险和化解内部矛盾的可行之举,就是要使各个市场主体认清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前行路径,保持经济理性、稳定市场预期,勠力同心携手应对中国与世界经济面临的共同挑战。

遗憾的是,多年来包括“经济拐点论”在内大量唱衰中国的各种论调,常常以百姓难以看懂的各种专业术语和缺乏权威性的数据,把人忽悠进“唱衰中国经济”的非理性思维怪圈之中。好在中国经济并未陷入唱衰中国的虚妄逻辑之中。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出现向好势头,除发达经济体回暖外,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稳定增长,功不可没。唱衰中国的“经济拐点论”,在事实面前再次破产。

以往“中国经济拐点论”的流行与扩散,多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变化有关。究其屡屡沦为妄言的原因,主要是这种论调始终坚持传统僵化思维,背离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动力之间在新常态下相互作用的大逻辑。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致力于打造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发展模式。概括地讲,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促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面向国内外市场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为中国经济持续注入与之匹配的创新发展新动能。按照新常态的大逻辑,速度变化仅仅是表象,更有价值的关注重点,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协调、结构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进展。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不俗表现,再度印证了遵循新常态大逻辑的积极功效。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2%和32.2%,上半年增速分别为13.1%和11.5%。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超过“半壁江山”,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国际经验表明,第三产业超过一二产业,意味着经济结构出现了转折性变化。

对于我国而言,这种变化的现实意义尤为重大。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众多,服务业持续扩大,可以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稳定器;另一方面,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我国服务业抢抓新机遇,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不断蓄积经济增长新动能。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网上零售额增长33.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6%,新消费业态扩张明显。从动能转换看,尽管投资增速放缓,但消费正在取而代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77.2%,二季度继续保持这一态势。这表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从过度依赖投资向更加注重消费发生深刻转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也将随之走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半年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另一种“中国经济拐点论”也浮出水面,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触底反弹,此前预计的L形走势可能出现反转。对于这种乐观估计,同样应持谨慎态度。从国际看,尽管世界经济出现近年少有的复苏迹象,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升温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从国内看,供需结构错配矛盾,是长期累积的顽疾,要充分估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切忌任何浮夸浮躁的思想情绪。

 

养老金涨幅调低并非钱不够用

  1. 即便是在“不再征收一分钱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下,现有的基金累计存在金额仍然可以连续支付养老金17.2个月。

  2. 并不是说把一堆钱放在这,养老金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近期,多地相继公布了今年的养老金调整方案。这是我国连续第13年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不过,5.5%的平均涨幅,也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说到这,有些人会问了,养老金涨幅调低,是不是养老金不够用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养老金的运行情况如何。

先看覆盖面,目前,我国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类养老保险制度覆盖8.8亿人,按16岁以上人口有10亿人估计,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达到88%左右,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再看基金规模。在覆盖面日益扩大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也在逐年增加。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已由2008年的9925亿元,扩大到2016年的43965亿元。

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在基本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达4万亿元之巨,且逐年攀升的情况下,一些“已经没钱发放养老金”或者“养老金发放的缺口有几万亿元之多”的观点显然不能成立。

以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占主体地位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为例,今年1月至5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5769亿元,同比增长23.9%;基金总支出13505亿元,同比增长23.2%。当期结余2264亿元。

“按2016年企业养老保险累计结存金额与当年基金支出金额推算,即便是在‘不再征收一分钱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下,现有的基金累计存在金额仍然可以连续支付养老金17.2个月,足以说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具有可持续性。”褚福灵说。

尽管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规模可观,具备较强的支撑能力,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基金分布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的确存在。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在回应养老金运行情况时坦言,分区域看,东部结余多、中西部结余少,特别是在东北等老工业地区,缴费人员少、退休人员多、抚养负担重的情况比较突出,基金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

那么,部分省份养老金的收不抵支是不是“洪水猛兽”?

眼下,一些省份的确面临基金结余少、支出压力大的难题,但片面地夸大个别地区的养老金亏空,而不从全国层面分析整体盈余情况,也并不理性。目前,国家正在通过提高统筹层次,在更大范围内调剂基金余缺,均衡地区之间因抚养比差距而导致的负担不均问题。而退一步讲,即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政府也会给予补贴,不会出现百姓所担心的“养老金无法发放”的局面。

应该看到,我国社会保险总费率偏高与基金支付压力日益加大的矛盾并存,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由于养老保险时间跨度大,政府主管部门不能止于保证“养老金当期发放没问题”,还要有效回应“未得利益”群体的关切,规避基金可能存在的缺口风险。

为应对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我国已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我国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用于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弥补养老保险等基金的不足。截至2016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达2.04万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保持在8%左右。未来一旦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这部分资金就能够顶上来。

此外,养老金筹资渠道不断拓宽,也是基金规模不断壮大的基石。国家通过开展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推动基金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投资,推动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能够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有效提升基金抗风险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把一堆钱放在这,养老金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由于养老保险制度讲求灵活性和包容性,从筹资机制到待遇给付必须要有合理的安排。从长远看,要彻底打消社会长期存在的养老焦虑,需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让社保制度兼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样社会各界谈到养老金话题才会更有信心。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撑能力、个人缴费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也将逐步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要措施得当,我国有能力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基金的中长期平衡,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和广大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地方债风险总体是可控的

  1. 我国政府债务负债率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2. 局部地区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国着力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特别是2015年起实施的新预算法建立起规范的举债融资机制,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不断规范化,取得明显成效。

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15.3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80.5%。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12.01万亿元,两项合计,我国政府债务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16年GDP初步核算数74.41万亿元计算,我国政府债务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与很多国家政府债务资金投向消费支出不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形成了大量与债务相对应的优质资产作为偿债保障。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提供根本支撑。

据统计,2016年,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35339.84亿元,发行专项债券25118.56亿元。这些债务资金有效弥补了地方建设资金不足,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建立起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法律制度框架,加上其他一系列规章制度,覆盖了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评估和预警、风险事件应急处置、债务违约分类处置、监督体系等各个环节,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监督的“闭环”制度体系,这是防控地方债风险的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局部地区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比如,一些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问题仍时有发生,部分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等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时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承诺,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政府投资基金等存在不规范现象。这些行为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此外,个别地区偿债能力有所减弱。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紧抓不懈,要坚持“开前门、堵后门”的改革思路,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堵住各种不规范渠道。

首先,要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督促地方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硬约束,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规范政府举债程序。

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债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好“前门”,满足地方政府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地方稳增长、补短板。

再次,要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保持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的高压态势,严格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问责力度,特别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要公开曝光,以起到警示作用,并引导地方政府依法行政、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加强地方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也很重要,各地要制定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

 

减税降费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1. 民间投资增速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差距,由去年的6.2个百分点收窄至1.4个百分点,说明民间投资信心未减弱,而是有所加强。

  2. 当前民间投资、工业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升,表明经济内生动力有所增强。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多措并举降成本,企业获得了更强的活力和竞争力。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当前企业负担,特别是税费负担仍然过重。如何看待当前的企业负担问题?

为应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攀升,我国采取多项针对性改革措施,特别是把实施减税降费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营改增是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实施的最大减税措施,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开以来,减税效果明显。据统计,2016年5月份至今年4月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一年,累计减税6993亿元,98.7%的试点纳税人实现税负降低或持平,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同时,实施普遍性降费举措,合理降低企业负担。2016年,取消、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推动地方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90项、降低收费标准82项,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460多亿元。

今年以来,一系列新的减税降费措施相继出台,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这些措施包括将增值税税率由四档简并成三档,取消13%这一档税率;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加大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力度;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范围,等等。

很多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负担在不断减轻,而相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1月份至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1%,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6337.5亿元,同比增长22%;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9元,同比减少0.02元。总体上看,近年来企业经营基本上呈利润上升、成本下降的趋势。

为什么还会有一些企业感觉负担较重?实际上,任何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措施的实施,涉及复杂的因素,在不同企业中具体成效会有所差异。

全面推开营改增取得了巨大的减税效果,但也有少数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税负上升。对此,上海财经大学近日发布的《中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一周年评估报告》指出,企业税负增减变动不但受政策制度影响,同时也受制于经济、管理和财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由于增值税特殊的抵扣机制,受投资周期、资本构成、管理情况、盈利能力等因素影响,纳税人的税负水平在不同时点存在一定波动,减税企业并非在每一时点均出现税负下降。

尽管降成本取得重要进展,但要促进经济更好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包括减税降费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在减税方面,要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提高企业的“获得感”。特别是在营改增过程中,对于个别企业出现税负上升的情况,应帮助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促使其享受到改革红利。

在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方面,还存在涉企收费主体较多、随意性大等问题。财政部已公布运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实现对全国所有合法合规收费“一张网”全覆盖。下一步,应对各地各部门收费强化监督检查,推动地方进一步清理收费,健全投诉处理机制,让企业更多受益。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电话:010-64515363 ,010-64515241
传真:010-64515363
邮箱:cfec@cfec.org.cn
关于我们 | 组织机构 | 制度规范 | 保理融资 | 联系我们
微博: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委会
微信:商业保理专委会
版权所有 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 北京中贸远大信用管理有限公司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1283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43号    技术支持:天逸财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