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品到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连接为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上,连接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多个环节,同时也提供基于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中的增值服务。
图1 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引入了核心企业、第三方企业等风险控制环节,对供应链的不同环节提供封闭式的授信及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国内的供应链金融起源于1998年深发展在广东的首创货物抵押业务,至2002年深发展开始系统地提出并推广供应链金融理念,2005年才最终提出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供应链金融逐渐形成了多种形式和多个主体参与的不同组合模式。
从供应链金融形成的模式来看,经历了线下“1+N”,“核心企业+多家上下游企业”这种最初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核心企业作为“1”的信用支撑,从而能够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多家中小微型企业提供“N”的融资授信。这种线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是对企业的存货数量、重复抵押融资行为无法鉴别;其次是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风险。
线上“1+N”,“核心企业数据+多家上下游企业”模式的出现,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核心企业的数据与银行的数据系统进行对接,使银行能及时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仓储、付款等经营信息。但这种模式中对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无法做完整的数据对接。
线上“N+N”,“核心企业+多家上下游企业+全数据”这种模式是基于大数据和电商云平台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进行融资的模式。通过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将中小企业的订单、运单、融资、仓储、物流等经营性信息都在系统中呈现,同时引入第三方信息平台,提供配套服务。核心企业提供对各种单证的确认与监督,使得交易数据变得更加可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天逸金融研究院分析整理
图2 2012年至2017年6月规模以上工业类企业应收账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规模逐年扩大,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到12.58万亿元,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达到12.65万亿元,呈持续增长的态势。近年来中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实体经济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自身的经营特点和金融机构的高门槛等原因,中小微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正是基于链条上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投融资活动。目前供应链金融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动产质押融资等几种模式。而反向保理模式就是基于应收账款进行的融资方式之一。
反向保理
反向保理是在供应链中,买家(核心企业)资信水平校高,愿意推荐符合保理准入条件的供应商及应收账款信息,承诺在付款锁定的情况下,对以核心企业买家作为付款人的应收账款或订单,由保理商直接发放融资。这种模式可以在核心企业的经营中引入低成本的资金,降低供应商的融资成本,使核心企业在享受较长账期的同时,也能为其供应商提供资金的融通。
从反向保理业务的模式来看,反向保理与传统保理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反向保理中保理商的风险评估是依据核心企业的信用评级,而不是评估供应商的风险等级;反向保理中,由于保理商与核心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经核心企业确认并同意进行应收账款融资的供应商合作商业保理业务,降低了商业保理业务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具体的区别主要如下表所示:
表1 反向保理与传统保理比较
通常意义上我们操作的商业保理业务主要是基于应收账款开展的融资活动,反向保理中,我们可以依据供应商的应收账款开展商业保理业务,但这种融资需求比较有限。因为通常许多供应商在生产产品前需要投入生产、购买原材料,生产运营时的融资需求更加明确,因而结合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能有效解决供应商在生产活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目前,结合供应链金融的反向保理业务主要是包括与采购订单结合、与存货融资结合这两个合作模式。
(1)与采购订单融资相结合
反向保理融资可以结合采购订单融资,形成一种基于采购订单的保理模式。这种模式首先是在核心企业向供应商开出采购订单后,供应商发货前,保理商基于核心企业采购订单金额提供一部分融资,帮助供应商进行生产活动;其次是在供应商发货后,真实的保理融资阶段,基于应收账款对供应商进行融资。在这种合作方式中,需要对核心企业开出的采购单进行审查,对供应商的库存情况进行监督,对供应商的发货、物流进行及时的监控。
(2)与存货融资相结合
反向保理与存货融资结合这种模式,是供应商要以现金的方式赎回已经质押的存货,但供应商存在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因而将由核心企业开立的应收账款替代赎货保证金。这种模式中反向保理只是作为存货融资的一种赎货的方式,降低了存货融资的风险。
反向保理的优势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反向保理业务,充分运用了供应链金融形成的业务优势,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及经销商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为一个链条,达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和多方共赢的目的。在供应链金融的反向保理业务中,金融机构不再特别强调受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及行业地位,而是更加注重并关注交易双方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交易过程。在一家企业规模和自身实力达不到商业保理业务的准入条件时,但其下游的企业具有较强的付款保障,贸易背景真实,交易过程稳定,可以通过反向保理对其进行业务融资。
有效解决更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规模以上工业类企业应收账款近年来逐年增长,中小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运用反向保理,可以依据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优势,解决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有效建立长期的战略协作合作关系。通过反向保理业务,解决核心企业上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使得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能够建立持久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提高商业保理业务的工作效率。传统的商业保理业务是将贸易信用建立在供应商的资产负债表上,需要对供应商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在反向保理业务中,更关注的是核心企业的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即核心企业认定的应收账款就认为是有效的。简化了通常商业保理业务中的审核流程,提高了商业保理业务的效率。
解决核心企业的短期付款问题,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通过反向保理业务,解决核心企业供应商的资金周转问题,从而能延长核心企业的付款期限,使其资金达到运用效率最大化。同时可以对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减少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
反向保理的局限
营销具有一定的难度。反向保理面对的核心企业,通常都是行业龙头企业,或者是垄断型集团企业,在交易中具有比较重要的话语权。面对众多的保理公司,核心企业的数量并不多,因而,反向保理中对核心企业的营销具有一定的难度。
具有一定的信用风险。反向保理主要是商业保理公司与核心企业之间达成为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融资的约定,商业保理公司主要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保证为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在贸易背景真实的前提下,核心企业也可能产生到期不能及时付款的信用违约风险。
案例介绍
S公司是一家生产制造类核心企业,年采购规模达80亿美元,其中国内采购比例达60%,近48亿美元,其国内的供应商约700家。S公司作为一家核心企业,历年来看财务状况良好,收货、结账流程清晰,具有一定的声誉和市场占有率。
W公司是一家生产轴承的企业,成立于2010年,经营情况良好,过去的交易记录良好,没有不良征信记录。与S公司合作近五年,合作关系稳定,结算方式为3-6个月账期付现金。目前S公司由于扩大生产规模,对轴承的需求量大增,于是对W公司新增加了一笔采购单。W公司作为稳定的供应商,也不想由于自身流动资金缺乏而流失业务,因而准备通过保理融资的方式获得短期的生产活动流动资金。
K保理公司经过前期的信息搜集,调研,发现S公司的国内供应商普遍存在3-6个月账期的应收账款,这些供应商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需求。因而与S公司达成以下的融资方案:
(1)为S公司开立反向保理额度,用于其供应商的保理融资;
(2)与S公司签订合作协议,S公司推荐合格的供应商并负责应收账款的确认和回款;
(3)与W公司签订采购订单融资协议;
(4)与S公司确认采购订单的真实性,为W公司提供部分生产性融资;
(5)W公司的货物发出,跟踪其物流、单证信息;
(6)对W公司这笔业务的应收账款进行保理融资;
(7)应收账款到期,S公司付款至K保理商指定账户。
通过这种方式的合作,W公司获得了融资,顺利进行了新增订单的生产与交付,同时也盘活了应收账款,扩大了销售规模。S公司作为核心企业,在关键时刻配合供应商获得生产经营的融资,解决了其供应商的资金短缺问题,加强和稳定了其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
近年来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反向保理业务在发展中国家得到较快的发展,与传统的商业保量业务相比,反向保理不仅大幅度降低了保理商的风险,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与发展机会,节约了其融资成本。
文章来源:中金智库